首页手机页面联系我们

古琴“老八张”中国音乐大全(卷四)CD4 管平湖 《流水》《欸乃》《胡笳十八拍》

[复制链接]
查看17869 | 回复0 | 2012-3-15 20:50:0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录/注册后可看大图

【卷四】管平湖 《流水》、《欸乃》、《胡笳十八拍》

曲目:
01  流水 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试听
02  欸乃 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试听
03  胡笳十八拍 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·试听

1、流水 《天闻阁琴谱》
钟子期和伯牙都是春秋时间楚国著名音乐家。据《列子 汤问》:“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。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,钟子期曰:‘善哉,峨峨兮若泰山!’志在流水,钟子期曰:‘善哉,洋洋若江河!’伯牙所念,钟子期必得之。伯牙游于泰山之阴,卒逢暴雨,止于岩下,心悲,乃援琴而鼓之。初为‘霖雨’之操,更造‘崩山’之音。曲每奏,钟子期辄穷其趣。伯牙乃舍琴而叹曰:“善哉,善哉,子之听夫!志想象犹吾心也。吾于何逃哉?”
琴曲《高山流水》系伯牙所作。乐谱最早见于明代《神奇秘谱》,此谱之《高山》、《流水》解题有:“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,初志在乎高山,言仁者乐山之意。后志在乎流水,言智者乐水之意。至唐分为两曲,不分段数。至来分高山为四段,流水为八段。”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,《高山》、《流水》有了很大变化。《天闻阁琴谱》中的《流水》为清代川派琴家冯彤云传谱,曲调与《神奇秘谱》中的《流水》大致相同。在第六和第八两段中增加了七十二滚拂指法,从而使水势汹涌、奔腾澎湃的更加逼真。
这里所介绍的是管平湖据清末张孔山所传川派古琴曲《流水》演奏,全曲由九段和一个尾声组成,乐曲充分运用“泛音、滚、拂、绰、注、上、下”等指法,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。
第一段:引子部分。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,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,旋律时隐时现。犹见高山之巅,云雾缭绕,飘忽无定。
第二、三段:清澈的泛音,活泼的节奏,犹如“淙淙铮铮,幽间之寒流;清清冷冷,松根之细流。”息心静听,愉悦之情油然而生。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,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。
第四、五段:如歌的旋律,“其韵扬扬悠悠,俨若行云流水。”
第六段: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,大幅度的上、下滑音。接着连续的“猛滚、慢拂”作流水声,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,两者巧妙的结合,真似“极腾沸澎湃之观,具蛟龙怒吼之象。息心静听,宛然坐危舟过巫峡,目眩神移,惊心动魄,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,万壑争流之际矣。”(见清刊本《琴学丛书·流水》之后记,1910年)
第七段: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,先降后升,音势大减,恰如“轻舟已过,势就倘佯,时而余波激石,时而旋洑微沤。”(《琴学丛交·流水》后记)
第八段: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,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。稍快而有力的琴声,音乐充满着热情。段末流水之声复起,令人回味。
第九段: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,富于激情。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,最后结束在宫音上。八、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“复起”部分。
尾声情越的泛音,使人们沉浸于“洋洋乎,诚古调之希声者乎”之思绪中。
《流水》一曲被录入美国“航天者”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,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,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。
《流水》题解
《神奇秘谱》:
臞仙曰,高山流水二曲,本只一曲。初志在乎高山,言仁者乐山之音,后志在乎流水,言智能者乐水之意。至唐,分为两曲,不分段数。至宋,分高山为四段,流水为八段。按琴史,列子云:“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,伯牙志在高山,钟子期曰,‘巍巍乎,若泰山。’伯牙志在流水,钟子期曰,‘洋洋乎,若江海。’伯牙所念,子期心明。伯牙曰,‘善哉,子之心而与吾心同。’子期既死,伯牙绝弦,终身不复鼓也。”故有高山流水之曲。
《西麓堂琴统》:
高山流水,盖祖史传伯牙钟期事。初本一曲,唐人始二之,宋又列段。大抵皆发山水之趣。操缦者以意逆之可也。
《琴苑心传全编》:
此曲亦伯牙作也。盖高山以有得於仁者乐山之意;流水以有得於知者乐水之意也。曲中极尽烟波浩渺,活泼潆洄之致。
《杨抡伯牙心法》:
按是曲亦伯牙之所作也。盖伯牙初得妙于成连先生,其观于海也,烟波浩渺,目以意移,活泼洄沿,心随目转。用是托之丝桐,泄之音响,世鲜知己,惟有子期。子期云亡,斯操遂歇,以无知音也。然幸有是曲,即有伯牙,有伯牙之音,世岂无子期其人耶?予故曰,鏦鏦铮铮,幽涧之寒流;清清泠泠,松根之细流也;浩浩洋洋,江海之平流也;惊风骤雨,瀑布之飞流也。换羽移商,审音知妙,是在听之者耳。月下花前,阿房复阁,轻重疾徐,得指法三昧;予不敢踵躅伯牙,斯人其媲美子期乎?
《双琴书屋琴谱集成》:
按斯曲亦俞伯牙所作也。其韵扬扬悠悠,俨若行云流水,故子期听其一弹再鼓,美之曰:“洋洋乎志在流水”,为千古之知音,诚虞弦中之绝唱也。
《枯木禅琴谱》:
伯牙所作。或谓与高山本一曲,然此曲音韵柔和,声律流畅,有望洋浩渺,荡荡无涯之意。
《沙堰琴编》:
天闻阁流水艳称海内,琴家每以不得其传为恨,或有自云其先人曾亲受学孔山者,自藏钞本实而秘之。但聆其声音节奏,乃反不如刻本之精妙宏博,盖前人传世之作,未肯轻於落墨如此;学者苟能识其真本,坚苦勤攻,久久自得,自如食蔗;躁矣妄者,终於门外汉,又何怪乎?......
(第七段后记:千岭万壑,势揠潆洄,平绿如镜,洪波不兴,野花啼鸟,触景关情。)
《流水》后记
《琴苑心全编》:
伯牙游於泰山之阴,卒遭暴雨,止於岩下,心悲,乃援琴而鼓之。初为霖雨之操,更造崩山之音,曲每奏,钟子期辄穷其趣,伯牙乃舍琴而叹曰:“善哉!子之听夫!志想犹吾心也。吾於何逃声哉”。幽致绵窅,逸兴飘宕。
《双琴书屋琴谱集成》:
此谱亦见於金訒斋先生秘本中,但未尝圈点。又见德音堂、自远堂、蓼怀堂。兹即照蓼怀堂本中圈出。
《琴学尊闻》:
高山流水本属一操,元人分之,而流水遂失,此后贤之补亡也。
《流水》小标题
《西麓堂琴统》:
一、长溪舒练;二、幽磵鸣琴;三、导脉灵长;四、延流觱沸;五、云浮拍拍;六、风起潾潾;七、望斗乘槎;八、冲烟摇棹;九、丹扃湛若;十、灵府渊质。
《重修真传》:
一、长江万里;二、一派千浔;三、汪洋注海;四、缥缈澄江;五、就下朝宗;六、古今昼夜;七、汩汩东流;八、乐在智人。
《流水》歌词
《杨西峰重修真传》:
第一段 长江万里
水东流,长江万里悠悠,滔滔注海无体。梦醒怕听彻夜,诗馀厌对高秋。又谁忧,年光有限,肯为那人留。一叶扁舟,有客遨游。志乎那江海务藏修。纶竿伴侣,鸥鸟朋俦。功名草芥,富贵等浮鸥。云梦远,楚天遥,江声雨,带寒潮。青岸瞑烟消,波光渺渺浸青霄。银浪裹那白鱼跳。
第二段 一派千浔
滔滔一派千浔,古尤今。古今遥看就下,谁谓那无心。去骎骎,江声流尽光阴。思难禁,思难禁,地杳天沉。风涛雪浪,月渚云岑。忆登临,流水觅知音。扁舟扬子江浔,混混发长吟。长吟。风餐水宿,消涤那烦禁。烦禁那消涤,渔人那终绎。友结也相为知识。一任来南去北,风浪裹那寄萍踪梗迹。天公自有安排也。寄语不须看尽,不须看尽。
第三段 汪洋注海
汪洋注海,宇宙也恢恢。赋性去无回,日相催。当俯仰,重徘徊,急流勇退心何悔,世事也难猜。浪捲那云飞,珠联那玉碎。绿为罗,青作带。决金堤,流玉塞。千浔万派,不息无穷,天浮地载。地载。究本远朝,施功深灌溉,吾民同泽沛。楚江涯,行人游子,漫惬幽怀。
第四段 缥缈澄江
如练也,净澄江。两川九派茫茫,拟出天潢。吴门泛月,晓秋楚岸涵霜。雨过连天弄碧,云开映日浮光。半凝彭蠡潇湘,潇湘。落霞孤鹜,佳致不凡常。水云长,酒兴与诗肠。世路俱忘,宦情客思,异域殊方。蒪鲈泽国,松菊家乡。东流不尽,日月奔忙。呜呜咽咽也送尽斜阳。
第五段 就下朝宗
滔滔那就下朝宗,万折必腾腾。那望来天影接,接,接,疑与海门通。滚滚潺潺不尽,拖裙那浩浩无穷,四海来同。地天碧玉壶中,分明人世水晶宫。宫,浪起腥风,春雷隐隐动鱼龙,化机妙夺天公。看渔翁醉眠明月半推,扁舟荡漾萍踪。虽没意,却有云从。
第六段 古今昼夜
古今昼夜,流尽那年华。混混源泉不舍,碧波风动看飞花。那贾客的帆樯高下,影落那谁家。兴无涯,怀古闲愁供写,落日那浴寒鸦。浴寒鸦,退潮初罢,千年往事堪嗟。古今人也,古今人也,宦情嚼蜡,世事若抟沙。空叹如斯逝者,渭水磻江也临波人画,呜咽杂悲笳。悠悠也无明彻夜,何人犯斗乘槎。
第七段 汨汨东流
东流混混无停,万殊一本融凝,寒波涨不平。红映处,日初生。浮绿处,晚云中。世事难评,细听昼夜江声,谁辱又谁荣。悠悠赤壁,王业成功,急急乌江,霸图呵那无定。舒情晚对洞庭,量阔纵横。雁浮鱼落,聊语平生。与谁争,桑田沧海频更,时事花落风灯。流水也滔滔不还,那更无情。休问前程,为人也自当醒。
第八段 乐在智人
乐在那知人,吴楚江滨。沧浪细和,鸥鸟往来频,渔翁重结邻。闲非闲是不沾唇,汪汪度量无伦。愿相闻,心情流水,踪迹行云。性湍然愁闻剑戟乐天真,怕惹风尘。风尘。
2、欸乃 《天闻阁琴谱》
此曲系后人据唐柳宗元《渔翁》中:“欸乃一声山水绿”诗句而作。“欸乃”是船夫拉纤的号子声,在乐曲中欸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,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,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,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绪。
谱原于明朝陈太斌编的《太音希声》(1929)。这是一首很大众化的古琴歌,因为它说的是做粗活的渔夫的生活。原先陈太斌以为它「不雅驯」,但是后人加以修饰,仍被琴人纳入各琴谱之中。
《二香琴谱》(1833)记载欸乃俗呼北渔歌,谙旧始太古遗音文会堂,《阳春堂》亦竟名潐歌,尾或收三五,或收一六,皆非是曲,采自《澄鉴堂》,尾收二四乃羽曲也,而北之一字未见于刻本,俗或呼北渔歌者别于正调高音之渔歌也,渔歌取七音欸乃取五音岂有欸乃反为北曲乎,此曲亦是渔歌盖正调之渔歌在前恐其相混故取柳完元的诗《渔翁》「欸乃一声山水绿」命名以别之。
《新乐府》【欸乃曲】:
谁能听欸乃,欸乃感人情。不恨湘波深,不怨湘水清。所嗟岂敢道,空羡江月明。昔闻扣断舟,引钓歌此声。始歌悲风起,歌竟愁云生。遗曲今何在,逸为渔父行。

3、胡笳十八拍 《五知斋琴谱》
古代琴曲。根据汉代以来流传的同名叙事诗谱曲。原诗一说为汉蔡琰所作,但《后汉书·蔡琰传》未见记载,故难以定论。其音乐为唐人传谱。六朝时已有《胡笳调》、《胡笳曲》流传,宋人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》引南朝宋元嘉时人张永《元嘉正声技录》所列曲目有“但曲”《大胡笳鸣》、《小胡笳鸣》,但曲为器乐合奏曲。唐宋以来《胡笳十八拍》在唐人传谱基础上,成为流传甚广的琴曲,琴书、琴谱多有著录。现存琴谱主要有两种:一是清初《澄鉴堂琴谱》(1685)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;二是明代《琴适》(1611)中与歌词配合的琴歌。琴曲的音乐带有深沉的倾诉性,虽流于平铺直叙,仍耐人寻味。另有同名琴歌,始则深沉隽永,继而慷慨悲歌,是一首优秀的古曲。
谱本:现存《胡笳十八拍》曲谱最早见千清初的《澄鉴堂琴谱》。经过几代人的加工发展,此曲的音乐部分已经脱离了诗句的约束,更充分地发挥了器乐曲的表现性能。《五知斋琴谱》刊载了它的蜀派曲谱,同时又刊出了吴派歌词-即《胡笳十八拍》原诗,表明词、曲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。这一曲谱记谱比较精细,又有不少旁注,最为琴家所乐用,目前演奏的就是根据这一版本。
曲情:这是一首根据同名抒情长诗而谱写的琴曲。《胡笳十八拍》一诗,初见于南宋朱熹(公元1130一1200)所编的《楚辞后语》,是继蔡琰的《悲愤诗》、刘商的《胡笳曲》以及王安石等人诗作之后,同一题材的又一诗作。诗文深刻而感人,抒写了蔡琰思念故乡和惜别稚子的思想感情。诗中多次出现:"弦欲绝"、"欲罢弹"、"弦急调悲"等语句,因而可以认为是专门为琴歌而写。
乐曲是否和诗词同时创作出来的,目前还无从证实。但从形式到内容,两者的关系都是很密切的。同一题材的琴曲始自唐代,即前文介绍过的《大胡笳》和《小胡笳》,南唐蔡翼创作过《小胡笳十九拍》,北宋琴曲曲目中出现了《别胡儿》、《忆胡儿》,北宋的吴良辅也曾谱写过王安石的胡笳诗,但直到南宋才首次看到有关琴曲《胡笳十八拍》的记载。流传至今的《胡笳十八拍》,应属后者。
宋朝当局面对北方来的侵略势力,一再屈辱退让,爱国人士对此无不痛心疾首,悲愤填膺。陆游、辛弃疾的诗词,突出地代表了这样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。爱国的文人们还利用传统题材,抒发他们的感慨。王安石、李元白、李纲等人据蔡琰的《悲愤诗》所拟写的《胡笳十八拍》,就是在这种历史情况下的产物。李纲在他拟作的《胡笳》诗序中就明确指出:“靖康之事,可为万世悲。暇日效其体集句,聊以写无穷之哀云”。靖康(公元1126)之后,丧失了北方大片国土,从此开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。李纲仿效蔡琰诗体,正是为了写出现实生活中“无穷之哀”。
南宋灭亡后,汪元亮随“三宫”北去,在狱中为文天祥弹奏《胡笳十八拍》, 也是抒发亡国之恨与“无穷之哀”。《胡笳十八拍》哀切悲愤的曲调,一时引起许多爱国臣民强烈的共鸣。有的说:“怊怅悲愤,思怨昵昵,多少情,尽寄《胡笳十八拍》。”有的说:“拍拍《胡笳》中音节,燕山孤垒心石铁。”有的则联系其重返故国的迫切心情,写道:“蔡琰思归臂欲飞,援琴奏曲不胜悲”(均见《琴书大全》)。可见,乐曲在这一时期出现并流传开来,决非偶然,是有其深刻的政治社会原因的。
【胡笳十八拍】
蔡琰
我生之初尚无为,我生之后汉祚衰。
天不仁兮降乱离,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。
乾戈日寻兮道路危,民卒流亡兮共哀悲。
烟尘蔽野兮胡虏盛,志意乖兮节义亏。
对殊俗兮非我宜,遭恶辱兮当告谁?
笳一会兮琴一拍,心愤怨兮无人知。
戎羯逼我兮为室家,将我行兮向天涯。
云山万重兮归路遐,疾风千里兮杨尘沙。
人多暴猛兮如虺蛇,控弦被甲兮为骄奢。
两拍张弦兮弦欲绝,志摧心折兮自悲嗟。
越汉国兮入胡城,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。
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,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。
鼙鼓喧兮从夜达明,胡风浩浩兮暗塞营。
伤今感昔兮三拍成,衔悲畜恨兮何时平。
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,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。
天灾国乱兮人无主,唯我薄命兮没戎虏。
殊俗心异兮身难处,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!
寻思涉历兮多艰阻,四拍成兮益凄楚。
雁南征兮欲寄边声,雁北归兮为得汉音。
雁飞高兮邈难寻,空断肠兮思喑喑。
攒眉向月兮抚雅琴,五拍泠泠兮意弥深。
冰霜凛凛兮身苦寒,饥对肉酪兮不能餐。
夜闻陇水兮声呜咽,朝见长城兮路杳漫。
追思往日兮行李难,六拍悲来兮欲罢弹。
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,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!
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,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。
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,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。
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徒,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。
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?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?
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?我不负神匹神何殛我越荒州?
制兹八拍兮拟排忧,何知曲成兮心转愁。
天无涯兮地无边,我心愁兮亦复然。
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,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。
怨兮欲问天,天苍苍兮上无缘。
举头仰望兮空云烟,九拍怀情兮谁与传?
城头烽火不曾灭,疆场征战何时歇?
杀气朝朝冲塞门,胡风夜夜吹边月。
故乡隔兮音尘绝,哭无声兮气将咽。
一生辛苦兮缘别离,十拍悲深兮泪成血。
我非贪生而恶死,不能捐身兮心有以。
生仍冀得兮归桑梓,死当埋骨兮长已矣。
日居月诸兮在戎垒,胡人宠我兮有二子。
鞠之育之兮不羞耻,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。
十有一拍兮因兹起,哀响缠绵兮彻心髓。
东风应律兮暖气多,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。
羌胡蹈舞兮共讴歌,两国交欢兮罢兵戈。
忽遇汉使兮称近诏,遗千金兮赎妾身。
喜得生还兮逢圣君,嗟别稚子兮会无因。
十有二拍兮哀乐均,去住两情兮难具陈。
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,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。
汉使迎我兮四牡肥肥,胡儿号兮谁得知?
与我生死兮逢此时,愁为子兮日无光辉,焉得羽翼兮将汝归。
一步一远兮足难移,魂消影绝兮恩爱遗。
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,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。
身归国兮儿莫之随,心悬悬兮长如饥。
四时万物兮有盛衰,唯我愁苦兮不暂移。
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,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。
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,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。
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,河水东流兮心是思。
十五拍兮节调促,气填胸兮谁识曲?处穹庐兮偶殊俗。
愿得归来兮天从欲,再还汉国兮欢心足。
心有怀兮愁转深,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。
子母分离兮意难任,同天隔越兮如商参,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!
十六拍兮思茫茫,我与儿兮各一方。
日东月西兮徒相望,不得相随兮空断肠。
对萱草兮忧不忘,弹鸣琴兮情何伤!
今别子兮归故乡,旧怨平兮新怨长!
泣血仰头兮诉苍苍,胡为生兮独罹此殃!
十七拍兮心鼻酸,关山阻修兮独行路难。
去时怀土兮心无绪,来时别儿兮思漫漫。
塞上黄蒿兮枝枯叶乾,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。
风霜凛凛兮春夏寒,人马饥荒兮筋力单。
岂知重得兮入长安,叹息欲绝兮泪阑乾。
胡笳本自出胡中,缘琴翻出音律同。
十八拍兮曲虽终,响有余兮思无穷。
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,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。
胡与汉兮异域殊风,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。
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,六合虽广兮受之不容!      
此诗最早见于朱熹《楚辞集注·后语》,相传为蔡琰作。蔡琰,字文姬,陈留圉(今河南札县人),为汉末著名学者蔡邕之女。博学有才辩,又妙于音律。战乱中,为胡骑所获,南匈奴左贤王纳为妃子,生二子。十二年后为曹操赎回。她将这一段经历写成《悲愤诗》五言与骚体各一篇,见于《后汉书·董祀妻传》。《胡笳十八拍》的内容与两篇《悲愤诗》大体相同。关于此诗的真伪问题,向有争论,欲知其详,可参看中华书局出版的《胡笳十八拍讨论集》。人诗歌体制来看,与东汉末年的作品有相当距离,且诗歌内容与蔡琰生平亦有若乾抵触之处,托名蔡琰的可能性较大。这里姑从其旧,仍署蔡琰。《胡笳十八拍》是古乐府琴曲歌辞。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,其音悲凉,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。为什么“胡笳”又是“琴曲”呢?唐代诗人刘商在《胡笳曲序》中说:“胡人思慕文姬,乃卷芦叶为吹笳,奏哀怨之音,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。”此诗最后一拍也说:“胡笳本自出胡中,缘琴翻出音律同。”可知原为笳曲,后经董生之手翻成了琴曲。“十八拍”,乐曲即十八乐章,在歌辞也就是十八段辞。第一拍中所谓“笳一会兮琴一拍”,当是指胡笳吹到一个段落响起合奏声时,正好是琴曲的一个乐章。此诗的形式,兼有骚体(句中用“兮”字)与柏梁体(用七字句且每句押韵)的特征,但并不纯粹,或可称之为准骚体与准柏梁体。全篇的结构可大别为开头、中腹、结尾三部分。第一拍为开头,总说时代动乱与个人所受的屈辱;中腹起自被掳西去的第二拍,止于放还东归的第十七拍,历时十二年,分为思乡与念儿前后两个时期;最后一拍为结尾,呼应篇首,结出怨情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录/注册后可看大图
该贴已经同步到 度一学堂的微博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用户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