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手机页面联系我们

琴派:广陵派

[复制链接]
查看16128 | 回复0 | 2012-2-27 18:28:2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    扬州古称广陵。到了清代康乾盛世,扬州成为漕运的要道,南北交通的枢纽,从而也导致扬州文化艺术的繁盛。一个新的琴派——“广陵派”在此形成,成为清代中期以后有着广泛影响的琴派。

       广陵派历来视清初扬州琴家徐常遇为开山鼻祖。徐常遇,字二勋,号五山老人。从他编撰之琴谱及指法中,可见他的琴风与虞山派相近,明显继承了虞山琴派的传统。徐常遇著有《琴谱指法》,并辑有《响山堂琴谱》。至康熙五十七年(1718),由高官年羹尧出资将徐常遇的《琴谱指法》和《响山堂琴谱》合成一书,就是现存的《澄鉴堂琴谱》(图),共收录琴曲37首。徐常遇的3个儿子徐祜(周臣)、徐祎(晋臣)、徐礻冀(瓒臣),均承家学,造谐很深。

       近300年来在琴坛流传最广的一本琴谱,是徐祺《五知斋琴谱》(图)。徐祺为扬州著名的琴家,一生“笃志琴学”,精研各派琴谱达30年之久,著成了《五知斋琴谱》,并于康熙六十一年(1722)首次刊印。所收除《澄鉴堂琴谱》中的21曲以外,兼收了金陵、吴、蜀各派琴曲12操。有的琴曲如《墨子悲丝》、《普庵咒》、《秋塞吟》等,经过徐祺和他以后的广陵琴派各琴家的加工改造,已成为广陵琴派的传统名曲。广陵派虞山派之清淡和雅为基础,继而融入吴派的婉转含蓄,金陵派的抑扬顿挫,蜀派之刚劲豪迈,中州派之高古端严,并最终形成跌宕细腻、恬逸洒脱的风格,为古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。

       清乾隆、嘉庆年间,广陵琴派进入了鼎盛时期。主要代表人物吴灴(1719~1802),字仕伯,扬州仪征人,基本上继承了广陵琴派徐常遇徐祺两家琴学的精髓,而同时又有创新和发展。吴灴积平生之精力,编著了《自远堂琴谱》(图),收集了约90首琴曲。吴灴只有两个弟子得其真传,一是颜夫人(真名不详),一是先机和尚,从而形成俗、释两派。俗家一派,由颜夫人传梅植之、姚仲虞、周璜、符南樵等。释家一派,则由先机和尚传明辰和尚、袁澄、牧村和尚、逸梅和尚、秦维翰等。这其中最出色的是编纂《蕉庵琴谱》的琴家秦维翰。

       秦维翰曾师从问樵和尚学琴,尽得其传授。于同治七年(1868年)编成《蕉庵琴谱》(图)4卷。《蕉庵琴谱》收录了他平生孜孜不倦所练习的32首琴曲,较真实地反映广陵琴派传统琴曲的面貌。秦维翰传授的俗、释两家的弟子很多,如:孙檀生、胡鉴、赵逸峰、何本祖、向子衡、丁玉田、解石琴、徐北海、乔子峰、王素、王耀先、徐卓卿及琴僧雨山、莲溪、皎然、普禅等。

       释空尘,又号云间道人、云间上人。他曾先师从释牧村,后又师从秦维瀚的弟子赵逸峰、丁绥安和乔子衡等,其后携琴云游燕、齐、楚、越,遍访同道,并于清光绪十九年(1893)刊行了《枯木禅琴谱》8卷,共收集了32首琴曲,其中25首为广陵琴派传统琴曲,余下如《那罗法曲》、《怀古曲》、《枯木吟》、《独鹤于飞》等7首,是空尘和尚以佛教梵音而创作的古琴曲。
广陵派的几种传谱中,以清初徐常遇《澄鉴堂琴谱》徐祺父子的《五知斋琴谱》和吴灴的《自远堂琴谱》等,最具影响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录/注册后可看大图
音频资料:张子谦《普庵咒》 / 张子谦《龙翔操》 / 刘少椿《墨子悲丝》 / 刘少椿《樵歌》 / 梅曰强《山居吟》 / 林友仁《平沙落雁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录/注册后可看大图
视频资料:张子谦弹《梅花三弄》实况 / 余青欣 《那罗法曲》

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录/注册后可看大图
该贴已经同步到 度一学堂的微博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用户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