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手机页面联系我们

琴人:孔子

[复制链接]
查看16104 | 回复1 | 2010-12-8 17:26:1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孔子
  孔子(前551~前479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人,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但说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琴家,似不为人所注意。有关孔子在琴学方面的言行,主要可见于《论语》。其事迹大多载入《史记·孔子家语》。
  孔子一生与音乐、尤其是琴乐有着不解之缘。他曾问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,会鼓瑟、吹笙、击磬,并根据它们表情状物。一生酷爱弹琴唱歌,向别人学习唱歌,非常认真,反复练习,一定要能同别人一起和唱才罢休。学《韶》乐,如醉如痴,以至“三月不知肉味”。周游列国时,在陈、蔡间断粮受困,仍“弦歌鼓舞,未尝绝音” 。逝世前7天,还为自己唱悼歌。
  孔子评述《关雎》“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”从感情内容着眼;比较《韶》、《武》,则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,认为《韶》乐“尽美矣,又尽善也”,而《武》乐,则“尽美矣,未尽善也”。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,称内容为“质”,形式为“文”,以为重质而不重文就粗野,重文而忽视了质就空洞,文和质结合适当,所谓“文质彬彬”才是最理想的。注重音乐在治国安邦中的巨大政治作用。曾说:“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;安上治邦,莫善于礼”。“礼乐不兴,则刑罚不中;刑罚不中,则民无所措手足。”还提出,音乐要为“仁”服务,乐要配合礼,达到教化的目的。有“人而不仁如礼何?人而不仁如乐何?”及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”等名言。重视音乐教育。以音乐作为教育课程“六艺”之一,列诗歌、弹琴为学生的必修科目。学生子游曾将音乐用于教育他所管理的人民,因而深受孔子的赞赏。
  他提倡雅乐、古乐,反对郑声、新声。曾对弟子颜渊说“乐则《韶》、《武》,放郑声”。“郑声淫”,“佞人殆”。公元前500年,为鲁国定公相礼,和齐景公在夹谷会见,一再反对齐国表演的“四方之乐”和“宫中之乐”,说:“匹夫而营惑诸侯者,罪当诛”。公元前496年,闻鲁大夫季桓子接受齐国所馈赠的女乐,三天不理朝政,深感失望而离开鲁国。
 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,鉴于“周室微而礼乐废,《诗》、《书》缺”,钻研夏、商、周古乐,整理周朝民歌,从3000首诗歌中精选了305篇,辑成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《诗经》。孔子曾“皆弦歌之”,即用琴弹唱过这些诗歌。可见《诗经》实为古代一部琴歌总集。这些珍贵的古代歌曲实例借这部经典性著作得以传世,是其对中国古琴音乐的历史性贡献。
  孔子音乐思想,散见于《论语》、《礼记》等书籍,后经孟子、荀子等人整理,形成了系统的儒家音乐理论,在2000余年的封建文化中成为音乐、美学理论的主流,影响极大。
  孔子还曾编过一部《乐经》,可惜已经失传。现存琴曲《龟山操》、《将归操》、《猗兰操》、《获麟》等,相传为其所作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用户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